“融入当时的故事背景、生活习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评判”是艺术品鉴赏的关键要领。
2021年10月16日—17日,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物艺术品鉴赏师(瓷器、玉器)课程在北京荣宝会艺术中心正式开课。课程特邀玉石器、陶瓷器和金属器类国家文物责任鉴定员;现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原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处长)尹夏清老师重磅开讲。课程围绕中国古代瓷器与玉器的鉴赏和实践结合多样系统的图例,分析时代特点,总结鉴定要素,帮助学员逐步掌握玉器与瓷器的鉴赏与持续研究的能力。
唐诗人杜甫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很形象的描述了古人对于瓷器与玉器的蓬勃的爱意。时至今日,瓷器与玉器之于国人,不仅成为艺术品市场重要的收藏大项,具备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瓷器和玉器更从权贵的玩物成为全民追捧的目标,掌握一定的器物鉴赏知识成为先人一步的必要素质。
课程重点:
认知陶瓷器的基本概念,掌握陶器与瓷器的联系与区别;解读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以及时代演变下的器物器型、釉色、胎质的改变和特征;结合真实图例对于各时代,各窑代表性瓷器进行分析和总结,掌握鉴赏要点。
从工艺的角度认知玉器从早到晚的演化,依从新石器时期、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唐代及其以后的顺序,细解磨制时期工具痕迹,如砣具、线具、金属片状工具,结合实际图例理解工艺以及器物纹饰呈现特点;掌握镂空、雕纹、镶嵌等在不同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梳理龙纹从幼虫到走兽到飞龙的过渡和特点等;
10月16日,玉石器、陶瓷器和金属器类国家文物责任鉴定员;现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原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处长)尹夏清老师围绕《土与火的艺术--中国古代瓷器鉴赏》展开瓷器课程。
梳理瓷器的起源,解读陶器与瓷器的联系和区别。尹老师表示,瓷器最晚出现于东汉,瓷土的发现、改进的窑炉能够达到足够的温度以及釉的发明是瓷器烧成的必要条件。掌握窑炉与釉的出现及演化对于瓷器鉴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花絮
依从时代的进程,中国瓷器的造型,胎质,釉色,装饰等等出现不同的特点。从青铜时代开始,原始瓷器开始萌芽,至东汉时期瓷器进入早期的青瓷阶段;两晋南北朝中国瓷器出现南青北白的格局;发展到唐代,花瓷和搅胎瓷开始出现;宋代是瓷器大发展的时期,有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元明清时代瓷器进入彩绘大发展时期。
实物鉴赏交流
瓷器器型,胎釉,装饰等受时代背景影响出现明显的鉴定特点。结合实际图例,尹老师从原始瓷开始,依次结合各时代下具有典型瓷器特征的器物讲解分析瓷器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原始瓷胎色深,胎质粗,釉色不一;六朝时期器物胎色浅灰,胎质致密,釉色青绿;隋朝出现“半截袖、小戳花”等纹饰;唐代瓷器造型典雅,口大底大,浑圆饱满等。
17日,课程进入玉器阶段。尹夏清老师围绕《琢磨—中国古代玉器鉴赏》这一主题展开课程,率先对“琢磨”二字做出解释。她讲到,琢磨是古代玉器制造的主要工艺,而工艺是玉器判断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从工艺着眼掌握玉器的鉴定,老师提到三条原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判定”。结合新石器时期、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唐代及其以后的顺序,总结各个时期玉器的工艺特点和鉴定要点。
针对玉器制作工具尹老师讲到,砣具、线具、金属片状工具、管具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主要工具。砣具见于新石器时期,有双向切割和单向切割两种使用方式,常见于琢纹、镂空、打孔;线具见于新石器晚期,常见规律性的上凸下凹特性等;镂空、雕纹、镶嵌、掏膛等是古代多用的制作工艺,结合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尹老师着重对瓷器的制作流程,工艺及特征进行阐述和解读。
玉器雕纹一方面体现制作工艺,更具备时代特色。结合实际图例,尹老师浓墨重彩的对玉器雕纹进行了介绍。包含线刻谷纹、蒲纹、蒲谷相叠纹、乳钉纹等等。她讲到,龙纹从古到近经过许多演化,每个时代皆有其特色。从幼虫到走兽再到飞龙的具象,体现了富有层次的文化演化过程。
通过本次课程我们清楚的了解了中国瓷器与玉器鉴定的重要内容,认识到艺术品鉴赏是综合性的学术认识,必须对器物背后的时代背景,人们的生活习性有所认识,才能找到艺术品制作及鉴赏的关键要点,掌握入门及持续学习的要领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