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湘:《千里江山图》赏析 授课现场
一、《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
《千里江山图》叠瀑
庐山三叠瀑
二、《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啥?
从《千里江山图》的最高山庐山出发,周围是一座座错落的山峰密林,中间薄雾弥漫,层层延绵到山脚,直到白冠树木清晰可见。 各中有四叠双瀑,每一叠生两瀑,从高处一叠一叠滚落山脚。中间一道廊桥穿瀑而建,里面有两个小人,正对坐闲话。 《千里江山图》局部 隐秘在高山旁的屋舍,似某个隐居深山的人,不愿被外界打扰。越往下走,人烟渐起,驴队从后山而来,屋舍人家自平地延绵出去,有人洒扫庭院,有人落日卸船归家。 《千里江山图》局部 从庐山抬头远望,则是另一番景象。湖面开阔,水波荡漾去到另一边,空中有飞鸟掠过,似乎也要翱翔到对岸。 岛与岛之间,连接一道超级跨江大桥,两端尖小,中央是一座开阔的十字亭,供往来之人歇息度假。 《千里江山图》的跨江大桥 画中青山浩渺,烟波缭绕,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等场景历历在目。 大千世界里的各色人物,他们在画中细小如蚁,然而身份、神情、性别都清晰可辨。登山、对坐饮茶、打扫庭院、钓鱼、一家三口坐船出游····· 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船上的渔夫虽面目不清,但撒网的形态是如此细腻。
三、王希孟是谁?
我们要想知道《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的故事,还要从蔡相在这幅画上的题跋看起。这区区百余字,几乎是对这位天才画家王希孟唯一的记载了。
《千里江山图》北宋蔡京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王希孟十三岁在朝廷御设的画学公费学画,学了三年后,并未考入翰林院,而是被分配到了另一个公务员岗位——文书库,干起了日复一日的整理文件工作。宋徽宗慧眼识珠,认为王希孟“其性可教”,于是亲授指点笔墨技法。
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就早逝。
四、青绿之美,美在何处?
孔雀石,蓝铜矿,青金石,石绿,朱砂,赭石,雌黄,让这青绿之色千年不变;而点缀的人物使用的白色,则来自于贝类的蛤粉,使得画面不会氧化变色。
孔雀石
当我们打开这幅画,山顶的那抹蓝青极其耀眼,王希孟有时直接用石青往上“怼”“堆”或“叠起来”,这些“奢侈”的画法完全不顾矿石颜料的珍贵。
可是他又很细腻,一遍一遍地把孔雀石碾磨成粉,又调和成绿玉一样嫩的颜色,铺在植被丰富的山头。那山脚的土色、褶皱的赭石色、山头绿玉色、峰顶耀眼石青色,在冷与暖、厚与薄、轻与重之间形成变化和对比,让这个世界有明有暗,有光有影,有左有右。
走进希孟的千里江山,仿佛走进一派激昂灿烂的大宋美好春光。